Leslie’s Hours
不知道張國榮有沒有看《The Hours》,他本來好應該飾演其中一角。
故事說,三位身處不同時空的女子,她們不約而同來到生命關口,要不把自身方向改變,要不就把自己了結。電影並非拍得絕對的吸引,卻是對準了我們經常思索的問題——我們難免面對選擇,更往往是兩難局面。
張國榮過世後,不少報道仍愛把他的性取向放大,角度其實陳舊。愈近期的張國榮,愈形神俱備的透露他本來就是雌雄同體,是紅顏、既美麗也潑辣。他公開愛唐生,同性愛的感覺卻很模糊,反像他演回自己的真實性別,然後選一位男生來戀愛,他有自己的一套陰陽。也會明白,他在《阿飛正傳》演的旭仔,對女性那風流剽悍,是真正的演戲技術,跟任劍輝可以媲美,奪影帝是天下最公道的事情。
回說《The Hours》,導演是《跳出我天地》的Stephen Daldry,是公開的同性戀者。看他拍的《跳》,小男角Jamie Bell奮發圖強的項目是跳芭蕾舞,優雅靈動之餘,已透露點點況味。《The Hours》三位女角,全部具備同性愛傾向,這其實是次要,最重要的是她們各自到了非抉擇不可的地步。Nicole Kidman配上假鼻,演出了另一層次,是第二的好。她飾演的二十年代著名女同性戀作者Virginia Woolf,跟精神病一直周旋,經常處於崩潰狀態,她卻沒選擇康復,反而慢慢的、轟烈的走進湖中自盡,最悲壯。Meryl Streep的角色是近代版本,她的演出最黯然,卻被飾演其前度男友,身患愛滋病的Ed Harris搶去不少鋒芒。她在廚房內的一幕個人表演理應最奪目,短短數分鐘內表演劇烈情緒波動,可惜效果樣版,有點像鄭裕玲。
叫人最心碎的是Julianne Moore,她絕不比Nicole Kidman遜色,她的角色最高難度。所謂家庭枷鎖、產前抑鬱,是那樣的虛渺抽象,家庭主婦的痛苦,向來比牙痛更少人關心。尤其,兒子可愛懂事,丈夫安分守己,自己還要硬找甚麼來恨怨?偏偏,Julianne Moore怨得最深最蒼涼,她很成功的在那看來相安無事的家庭內,散布叫人不安的氣流。有時候,連自己痛苦的位置也確定不了便是最痛苦。丈夫生日,她給他炮製的蛋糕,深藍色的,看見就叫人打震,象徵事情到了腐爛滲毒的地步。結局,她的決定最狠最利己,在誕下次女後離家出走,然後悲劇在兒子身上伸延。
受折磨不是張國榮的專利,也不由女性獨享,是人人有份絕不落空。說到底,到了人生某些關口,我們只可選擇改變方向,或只有跟抑鬱同歸於盡!(寫於2003年,看《The Hours》後)